【 皮膚保養專欄 】抗氧化戰士-麥角硫因

為何肌膚保養如此重要?
肌膚是最值得投資的部位,「皮膚好」能帶來無比的自信。然而,25歲之後,體內的膠原蛋白增生速度會逐漸趕不上流失速度,使肌膚彈性開始下降,容易出現乾燥、粗糙等問題。加上地心引力的影響,臉部肌膚也更容易鬆弛下垂,從而加快皺紋產生。

近年來,一種名為**麥角硫因(Ergothioneine, EGT**的天然含硫氨基酸,在美容界引起了高度關注,因為它能夠「抗衰老」,令許多愛美人士以及專業醫學美容皮膚科醫生都爭相推薦。它的強大抗氧化力讓它被譽為美容界新寵。

<<此部落格內文章僅做為日常保養常識分享>>

一、麥角硫因(EGT)是什麼?

麥角硫因是一種稀有且含硫的天然氨基酸抗氧化物,主要存在於珍貴蕈菇類如姬松茸、靈芝等。與一般抗氧化劑(例如維生素C、維生素E)不同的是,麥角硫因能透過細胞膜上的**特定轉運蛋白(OCTN-1**定位,並「智能靶向式」進入細胞線粒體,直接保護細胞避免氧化損傷,並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,從源頭清除衰老因子,達到全方位延緩老化的效果。

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麥角硫因,只能透過外部途徑獲取。它的抗氧化效能比維生素CE更高,甚至較近年大熱的美容成分穀胱甘肽(GSH)高出約30[1],對於美白、抗皺、保護細胞等都有顯著功效。

<<此部落格內文章僅做為日常保養常識分享>>

二、近年來麥角硫因備受關注的原因

  1. 食用安全性高
    歐盟(EU)與歐洲食品安全局(EFSA)、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(FDA)等權威機構已先後認可麥角硫因可作為膳食補充劑使用,且適用對象包含兒童與孕婦,顯示其相當安全,能被廣泛應用於敏感族群。[1]
  2. 抗氧化能力卓越
    根據研究,麥角硫因的抗氧化效果約為維生素E的兩倍,更比穀胱甘肽高出近30倍。[2]

      3. 高度的生物利用率
.         與其他營養素不同,麥角硫因有專屬的吸收載體——OCTN-1轉運蛋白,能將麥角硫因精準送達全身各個部位,大幅提升吸收效率,也確保它能被體內           各組織有效利用。
<<此部落格內文章僅做為日常保養常識分享>>

三、麥角硫因的生理意義

  1. 改善老化引起的細胞損傷
    研究發現,攝取蘑菇能降低老化認知障礙的風險,這與蘑菇中所含的麥角硫因關係密切。它能抑制發炎、保護細胞,並避免老化造成的細胞凋亡。更有研究顯示,在有認知退化風險的長者體內,循環中的麥角硫因濃度往往較低,意味麥角硫因可望成為衡量身體老化程度的指標之一。
  2. 維持粒線體活性並增強保護力
    粒線體的活性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,導致細胞能量供應不足、自我修復力下降。實驗證實,攝取麥角硫因後,它可在粒線體中累積,迅速清除自由基,促進能量生成,維持粒線體正常運作,進而提升全身防禦力。[3]

3.   
<<此部落格內文章僅做為日常保養常識分享>>

四、麥角硫因的食物來源

麥角硫因非常珍稀,主要來源於各種菇類,如蘑菇、香菇、金針菇等;少量則存在於黑木耳、蒜頭、藻類等,但含量僅相當於菇類的1%


五、麥角硫因對肌膚的四大功效

  1. 抗氧化:逆轉肌齡
    麥角硫因並非只停留於肌膚表面,而能滲透至深層肌底,因為黑色素與角質層細胞本身含有OCTN-1轉運蛋白。當細胞出現氧化壓力時,OCTN-1轉運蛋白表達會增加,將麥角硫因吸引至細胞內,清除自由基並保護細胞完整,達到深層抗氧逆齡效果。
  2. UV:緊緻、抗皺
    麥角硫因具保護細胞免受紫外線及輻射傷害的作用,能避免DNA斷裂、降低膠原蛋白纖維受損,從而減少皺紋的產生。有研究顯示,連續服用14天,皺紋可減少21%,對抗皺相當有效。[4]
  3. 抗泛紅:舒緩敏感肌
    外界污染物、化學物質或細菌等刺激,容易引發肌膚泛紅、痕癢、長痘等敏感症狀。麥角硫因能抑制致癢因子、鎮靜肌膚,減少紅腫與痘痘的發生,維持肌膚平滑透亮。

4.       4. 抗醣化:改善暗黃鬆弛
.        過多糖分會造成蛋白質的「醣化反應」,損壞膠原蛋白,使肌膚失去支撐而鬆弛、無彈性。麥角硫因能有效抑制醣化作用並減少黑色素合成,減緩肌膚沈與鬆弛的現象。
<<此部落格內文章僅做為日常保養常識分享>>


參考資料 


[1]Halliwell, B., Tang, R. M., & Cheah, I. K. (2023). Diet-derived antioxidants: the special case of ergothioneine. Annual Re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, 14(1), 323-345.

[2] Paul, B. D. (2022). Ergothioneine: a stress vitamin with antiaging, vascular, and neuroprotective roles?. Antioxidants & redox signaling, 36(16-18), 1306-1317.

[3]European Union. (2017). Commission Implementing Decision (EU) 2017/1281

[4]Franzoni, F., et al. (2006). Biomedicine & pharmacotherapy, 60(8), 453-457.